国漫诛仙:陆雪琪 执伞 绝美 手机壁纸

手机壁纸 1080x1919 高清下载
手机壁纸 1080x1919 高清下载
手机壁纸 1080x2400 高清下载
手机壁纸 1080x2400 高清下载

相似壁纸:

精彩影评:

《同情者》“小黄台”新剧引爆全网,杀疯了!

最近几年,北美流媒体平台上亚裔主题的电视剧集日益流行,体现了影视界对文化多元性的重视和探索。

这些剧集往往深入描绘亚裔群体在美国的现实生活,不同于以往那些以全亚洲演员阵容出演的类型剧如《鱿鱼游戏》和《甜蜜家园》,新一代的亚裔题材作品更加聚焦于东西方文化的交织与冲突,以及亚裔人群在过去与现今社会中的生活挑战。例如,由Netflix和A24推出的《怒呛人生》等剧集,以其对亚裔美国人挑战的真实反映,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鱿鱼游戏》、《甜蜜家园》、《怒呛人生》海报)

继这一趋势之后,“小黄台”HBO和制片领域的顶尖公司A24又合作推出了一部新的亚裔题材剧集。这部剧集同样以亚裔在美国的生活经验为背景,通过丰富多彩的角色和紧凑的情节,探讨了身份认同、文化遗产以及不同代际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今天,小派就来和大家一起聊聊这部新鲜出炉的《同情者》。

《同情者》

The Sympathizer

01

牌面拉满,热度爆表

其实《同情者》在播出前就已经引起了巨大的关注。这部剧的同名原著《同情者》是由越裔美籍作者阮清越所写,这本小说不仅赢得了普利策奖,而且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精细的叙述手法受到了文学界的广泛赞誉。

(原著《同情者》)

剧版《同情者》的导演阵容尤为引人注目。朴赞郁,凭借电影《分手的决心》荣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负责本剧的前三集。

(导演朴赞郁)

随后的四集则交由费尔南多·梅里尔斯(导演)和马克·穆登(编剧)执导,他们分别以《上帝之城》和《黑帆》闻名于世,他们的加入为该剧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国际视野和文化深度。

(《上帝之城》和《黑帆》海报)

尽管主演侯宣德在影坛尚未广为人知,但他在剧中的表演备受期待。而刚刚荣获奥斯卡男配的小罗伯特·唐尼和多次提名艾美奖的吴珊卓的加盟,无疑极大地提升了剧集的市场吸引力。

(侯宣德、小罗伯特·唐尼、吴珊卓)

值得一提的是,在剧版《同情者》中,小罗伯特·唐尼虽然不是名义上的男主角,却一人分饰五个角色,这些角色都代表了美国权力的不同面孔。

无论是典型的东方主义者大学教授、党派争斗的共和党议员、神秘莫测的CIA特工,还是高傲自大的好莱坞导演等。这些角色虽然看似独立,但实际上都是对在美国生活的新移民所感受到的压迫与挑战的一种体现,通过这些角色,小罗伯特·唐尼巧妙地揭示了美国社会的多重面貌。

(美剧《同情者》剧照)

吴珊卓饰演的索菲娅·莫里是一位坚定的女权主义者。随着剧情推进,作为亚裔美国人的她开始逐渐感受到自己身份认同的纠结和多样性。

目前《同情者》豆瓣开分8.0,IMDB7.3,烂番茄88%。

(《同情者》豆瓣评分与IMDB评分截图)

02

备受折磨的男人

《同情者》的故事背景是越南战争。男主角无名(男主没名字,无论小说还是剧中都没有,由侯宣德饰)经历了一段身份与忠诚的复杂探索。他在表面上是南越秘密警察部队将军的忠诚副官,似乎完全适应并掌控了他的角色。但实际上,他自年轻时就被北越秘密策略地送往美国深造,是个安插在南越的共产间谍,目的是培养他成为一个高效的内线,用以渗透并最终颠覆南越政权。

(美剧《同情者》截影)

可以说,整个故事就是围绕着男主角那充满危险和挑战的双重生活展开的。他要在南越将军和美国中情局联络人克劳德(小罗伯特·唐尼 饰)之间游走,还必须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以避免被揭露。而他与克劳德的关系表面上是友好的,实则是建立在谎言和战略之上的脆弱联盟。这种双重身份让他时刻处于精神和情感的极大压力之下,每一次决策都可能导致致命后果。

(美剧《同情者》截影)

所以,在剧版《同情者》的开场中,我们就看到了男主角被带到一间类似剧场的刑讯室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克劳德让他亲眼目睹女间谍被酷刑逼供的场景,以测试他的忠诚和反应。

(美剧《同情者》截影)

在这个过程中,男主角必须在内心的剧烈冲突和表面的冷静之间找到平衡。他表面上与试图揣测他忠诚度的南越高层闲聊,内心却为一位正遭受严刑拷打、坚决不透露情报的北越特工感到痛苦。好在,这名特工坚守信念,即便在极度痛苦中,也只是简单地说出:“他姓越名南”,展示了不屈不挠的抵抗精神。

(美剧《同情者》截影)

随着剧情的发展,尤其是在1975年南越首都西贡被北越军队占领的历史性时刻,男主角发现自己原本期待的“解放时刻”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简单。战争的残酷现实和自己内心的矛盾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和困惑。

(美剧《同情者》截影)

最致命的是,组织上的决定——要求他继续留在将军身边,随后随将军前往美国。在美国,他的任务是继续监视南越流亡者的活动,以防他们企图重振旗鼓。

(美剧《同情者》截影)

在异国他乡的美国,男主角意识到战争的阴影并未随着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消散。反而,战争的余波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在他的生活中回响,深深影响着他的心理和情感状态。剧集用这一转折强调了战争创伤对个体的长期影响,正如片头所言:“所有的战争都将两次爆发,一次在战场,一次在记忆中”至此,男主角的抗争和心理斗争仍在继续…..

(美剧《同情者》截影)

总的来说,你可以把《同情者》看作是一部深入探讨男主角在这场历史巨变中的个人抗争,展示了战争如何深刻影响个人的命运和身份认同。通过这个角色的内心斗争和外界行动,观众得以窥见战争背后更为复杂的人性和道德问题。

03

反战反思

原著《同情者》说到底是作者阮清越以个人经历书写而成的。阮清越的一生由他自幼在1975年随家人从越南逃亡美国的背景铺开,这段经历为他后来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种生活经历让他在成长过程中不断遭遇身份认同的问题,并对自我定位于“救星”的美国文化感到困惑。

(《同情者》原著作者阮清越)

在《同情者》中,阮清越通过主人公复杂的双重身份探讨了越南难民的心理深处以及他们与美国这个“新家园”之间的复杂关系。他批判性地指出,虽然美国制作了许多如《全金属外壳》、《猎鹿人》和《现代启示录》等经典的越战电影,但这些影片大多从美国士兵的角度出发,强调他们的痛苦和牺牲,而对越南平民的苦难却视而不见。阮清越特别批评《现代启示录》,虽然该片在艺术上获得赞誉,但对于越南人来说,影片中对他们的忽视和边缘化却是一种深刻的侮辱。

(《现代启示录》、《猎鹿人》、《全金属外壳》海报)

此外,阮清越在小说中还提到,不仅越南人,许多由于美国发起或介入的战争而逃离本国的亚洲人,如菲律宾人和朝鲜人,他们的流亡同样充满了因战争而引起的痛苦和不安。

(美剧《同情者》截影)

也正是这些问题,促成了阮清越创作出《同情者》一书,他希望通过《同情者》这部作品,能够唤起人们对于所有战争中遭受苦难的人们——特别是那些在主流媒体叙事中被边缘化的人们——的理解和同情。换句话说,他的写作不仅是对个人身份的探索,也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未被讲述的故事的讲述。

(美剧《同情者》截影)

此外,《同情者》(无论是剧版还是原著)除了有对历史的反思和对身份的追寻等宏大命题外。相较于原著,剧中对母亲的形象还特别强调,因为母亲象征着心灵的庇护与精神的依托。比如,剧里有一幕讲的是一名南越警察在撤离越南时,面临客机座位有限的窘境,他选择救走自己的母亲而留下女儿,用“小孩可以再生”作为辩解。

这个场景就非常明显且深刻地表达了母亲作为子女精神寄托的重要性,同时也揭示了战争对个人尊严和心理的摧残,以至于被迫害的人,想要得到母体的庇护。

(美剧《同情者》截影)

04

期待一波

目前剧版《同情者》才更新到第四集(一共七集),根据小说的故事走向来看,观众即将会看到男主角从黑化直至瓦解,最终彻底失去理智的过程。

(美剧《同情者》截影)

说实在的,看主角发疯的戏码就算再过200年也是不会腻的。当然,如果剧版能够非常犀利地去表现出男主角这种由稳定到崩溃的心理轨迹,不仅能极大提升剧集的情感深度和观赏性,还能使角色的变化更显得层次分明,立体感强。

当然,至于导演们会怎么拍?效果又会如何?咱们可以期待一波。

图源于网络 /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