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下杀人事件》这18禁题材,还得是女神来拍!
在今年奥斯卡最佳女主的争夺中,焦点集中于来自《花月杀手》的莉莉·格莱斯顿和来自《可怜的东西》的艾玛·斯通。
一部是原住民话题,一部是女性主义话题,在不分伯仲的激烈竞争下,艾玛·斯通凭借这部争议十足的《可怜的东西》拿下了第9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二封视后,也让无数人为莉莉·格莱斯顿感到惋惜。
(艾玛·斯通&莉莉·格莱斯顿)
但是!惋惜暂停一下,因为4月迎来了莉莉·格莱斯顿的新剧《桥下杀人事件》。
不仅如此,莉莉还搭配猫王的外孙女,来自《应召女友》《黛西与乐队》的丽莉·吉欧。
一位女警官,一位女作家,共同联手侦破一起未成年少女死亡案。
(丽莉·吉欧)
双女主可谓是当下最火的人物设定,前有《不眠》《戴洛奇小镇》,后有《真探4》。
凭借奥斯卡提名影后和双女主的热度,《桥下杀人事件》首播评价非常正面,拿下MTC媒体综评77的高分。
剧集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桥下杀人事件》
Under the Bridge
01
Bic女孩
七橡树是加拿大维多利亚州一座小镇上的社会福利机构,类似于我国语境下的福利院,这里住着的都是失去父母或者被抛弃的年轻女孩,由Z府负责管理她们。
维多利亚州当地警方将七橡树的女孩们称之为Bic girl,意为反抗社会既有标准的女孩。
(《桥下杀人事件》截影)
这个绰号源于一次性打火机品牌Bic, 因为对于镇上的人们来说,住在七橡树的女孩们并不重要,失踪了一个很快就有新的人再住进去。
(一次性打火机品牌Bic)
其中,约瑟芬·贝尔(克洛伊·吉德里 饰)是这群Bic girl的老大,金发碧眼的她精致得像个洋娃娃,内心却渴望走黑道。
为了朝目标前进,年纪小小不学好的约瑟芬开始搞自己的黑帮团队,称之为恶人帮。
没有底下的小喽喽还算什么黑帮?
(《桥下杀人事件》截影)
于是,当手足无措的丽娜·维克(维里蒂卡·古普塔 饰)走进约瑟芬的视线后,她当即决定邀请这个被排挤的印度裔女孩加入她们的帮派。
丽娜本以为找到了接纳自己的朋友,没想到却是噩梦的开始。
伴随着约瑟芬对自己不间断的欺凌和侮辱,丽娜决心要报复这个自大的“公主”,她偷走了约瑟芬的通讯簿,给所有其认识的人打去电话,辱骂约瑟芬是个J人,更是造谣其duo胎。
(《桥下杀人事件》截影)
你说丽娜知道反抗,还算有点骨气吧,但又笨的要死,拿自己家的电话造谣。
丽娜不太聪明的报复计划很快被约瑟芬知晓,晚上一行人将丽娜逼至荒废且黑暗的桥下,本以为女孩们只是闹着玩给她一个教训。
没想到第二天丽娜失踪,随后尸体被发现宣告死亡。
丽娜究竟被谁所杀?Bic girl们真能犯下如此反社会的罪行吗?
(《桥下杀人事件》截影)
02
双女主
在丽娜的尸体被发现之前,当地的警察们并没有将她的失踪放在心上,只有卡姆·本特兰(莉莉·格莱斯顿 饰)将此事当真,并关押了所有当晚在场的青少年。
(《桥下杀人事件》截影)
与此同时,丽贝卡·戈弗雷(丽莉·吉欧 饰)返回家乡维多利亚寻找写作的灵感。
职业的敏锐度让她注意到了这起案件,未成年谋杀案势必会是绝佳的写作素材。
(《桥下杀人事件》截影)
双女主探案故事已经够满足了,两位妈咪居然在剧中还是CP!
在第三集中,卡姆和丽贝卡敞开心扉化解了早年的心结,并情不自禁的在酒吧厕所上演狠狠爱!是谁又磕到了……
(《桥下杀人事件》截影)
一秒回归正经。
不同于其余剧集双女主皆是警探的身份,《桥下死亡事件》通过警探和作者两类身份的设置,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两类视角。
通过卡姆,我们可以从官方视角得知国家机构对于这类Bic girl的态度,探究社会如何抛弃她们,从而使暴力循环永久化。
通过丽贝卡与Bic girl的非正式对话,我们可以从当事人视角剖析其行为动机,从而梳理出案件的发展脉络,揭示故事真相。
(《桥下杀人事件》截影)
03
未成年之恶
《桥下杀人事件》的核心在于讨论未成年对于恶的追逐。
正如影片开头所说:维多利亚的年轻女孩们本该是我们保护的对象,而不是该防备的。
究竟是什么导致这群青少年残忍杀害另外一个女孩?
(《桥下杀人事件》截影)
首先源自父母对于生育的不负责,以约瑟芬举例,她的母亲正是上一代的街头混混女,在无意怀孕生产后选择继续和新男友鬼混,将约瑟芬送往社会福利机构。
被母亲抛弃的原生家庭创伤驱使约瑟芬产生反社会的抵抗心理,走向暴力和黑暗。
(《桥下杀人事件》截影)
其次是Z府的不作为,正如他们戏称女孩们为Bic girl,展示了执法者对于女孩的鄙夷,将其视为社会治安的毒瘤,而非需要关心呵护的对象。
剧集也展示出了这种真正可怕、难以忘怀的警方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偏见大多发生在剧中的男警官身上,以卡姆为代表的女警官提供了一种更加具有人文关怀的办案态度。
(《桥下杀人事件》截影)
最后势必要回归到这群女孩本身,丽贝卡在书中提到女孩们并没有建立起清晰的三观。
在青少年时期着迷于黑帮、偷窃,乃至du品是较为“常见”的行为,但这种张扬个性的行为如何越过尺度转变为一起谋杀案,这其中的影响因素值得整个社会系统反思。
(《桥下杀人事件》截影)
《桥下杀人事件》通过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真实犯罪故事揭示暴力如何循环延续。
反观近期国内外的未成年犯罪事件,防止下一个“丽娜”出现,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努力。
图源于网络 /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