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不哭泣》父亲出轨被砸死,她烧了尸体,拿赔偿金去买车…
波兰,某天深夜。
失眠的奥拉走到客厅抽烟,发现母亲也没有睡,怔怔地坐在客厅。
母女俩没说一句话,一直静坐到天亮。
几个小时前,她们收到一个噩耗。
奥拉的父亲在工作时,突发意外被集装箱砸中,当场死亡…
父亲是家中唯一的顶梁柱,没了他,这个本就蒙着阴霾的家不知道该如何向前。
但母女俩不敢往远处想。
当务之急,是去爱尔兰拿死亡证明,然后把尸体带回国料理后事,并谈一下赔偿事宜。
母亲不会讲英语,又要照顾瘫痪在床的弟弟。
17岁的奥拉只好向学校请假,独自前往爱尔兰,寻找父亲的遗体…
电影《我从不哭泣》上映于2020年,由波兰导演彼得亚雷·多玛列夫斯基(《风信子之恋》)执导。
影片曾入选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IMDb评分7.0,豆瓣评分8.1。
这是一部备受冷落的佳片,只有不到600个豆瓣网友给出评价。
但它节奏不拖泥带水,细节生动,后劲十足,非常值得一看…
来到陌生国度的奥拉,可以说是毫无头绪。
从小到大,她从没问过在外打工的父亲在哪座城市,哪家公司,做的是什么工作…
根据父亲生前留的信息,奥拉找到一位专为波兰人介绍工作的中介。
对方只与父亲有过一面之缘,帮不上什么忙。
好在中介告知了奥拉,父亲遗体的存放处。
在停尸间,奥拉看到一具被砸得面目全非的男尸。
医生拿出一袋随身物品,让奥拉辨认。
但,奥拉根本不知道那些东西属不属于父亲,只好求助于母亲。
最后,通过屁股上的一颗痣,确定了尸体正是奥拉死去的父亲。
面对父亲的遗体,奥拉的脸上没有情绪波动。
只有对父亲食言的怨恨——
不久前,父亲曾对奥拉许诺,只要拿到驾照就能拥有一辆汽车。
这对一个又抽烟又喝酒的叛逆少女而言,是极具吸引力的一件事。
奥拉打听到一家定价最便宜的殡葬公司。
走欧盟内部航运的话,总花费是3500欧。
先将父亲火化,再带骨灰回去,则只需1000欧。
很显然,对底层人而言,后者是唯一选择。
但母亲坚决反对火化遗体。
事实上,就连火化的费用,奥拉都不知道能不能拿到…
她来到父亲生前的公司,想谈谈关于赔偿的事。
工头却冷漠地告诉奥拉,发生意外的那天,她父亲未按照规定上岗,依照欧盟的法律她是拿不到任何赔偿的。
又失落又气愤的奥拉,在父亲的储物柜里找到一个钱包。
但只有一些零钱,银行卡余额只有可怜的9欧。
奥拉在钱包里发现了一张照片。
照片上不是母亲,而是一个从未见过的年轻女人。
这个女人是谁?她和父亲是什么关系?
奥拉不甘心,趁着夜色的掩护,砸烂工头办公室的玻璃窗,入室翻找关于父亲的档案资料。
她意外看到,事故现场的照片惨不忍睹…
动静很快招来了保安。
不过工头并没有为难奥拉,还以私人的名义塞给她一些钱。
奥拉明白,这不是工头一个人能决定、能改变的事情,所以也就没有继续纠缠下去。
她问工头,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得到的,是一些非常笼统的答案:他和其他人一样,话不多,工作努力,尽职尽责。
工头建议,可以向父亲的工友了解更多,毕竟大家是朝夕相处的人。
在工友那,奥拉终于通过一段上班摸鱼的视频,想起了父亲的模样。
她还打听到,相片上的陌生女人在发廊工作。
女人是罗马尼亚来的务工者,因为不想一辈子给人洗头,所以正在学习化妆。
奥拉随女人回到住所,借机从遗物堆里翻找父亲的积蓄,但一无所获。
按女人的说法,除了定期打钱回波兰,父亲生前的积蓄都花在了房租上,没有留下什么。
奥拉不信,在帮女人搬家时,从包里翻出一个装着欧元的信封。
封面上写着:奥拉的车。
原来,父亲从来没有骗过她,承诺过的事父亲一直都记得…
但奥拉顾不了那么多,她想拥有一辆梦寐以求的车,于是擅作主张将父亲的遗体拉去火化。
剩下的钱,足够她买一辆二手车了。
母亲决定给父亲办一场风光的葬礼。
但是奥拉不乐意,信封上面明明写着,这笔钱是留给自己的。
车,是父亲欠的。
她找到那名劳务中介,想让对方帮自己买一辆二手车。
对方不解,一个即将18岁的女孩,为何会对自己的父亲如此冷漠。
中介的话,让奥拉无言以对。
对方说:你甚至不知道父亲的中间名叫什么,只记得每个月的转账金额和到账日期,父亲对你来说不就是一台提款机吗?
奥拉沉默了,她想到这艰难的一路上,自己透过父亲生前的中介、工头、工友、情人的只言片语,拼凑起的父亲形象。
身为丈夫,他在异国他乡搞外遇,不可原谅。
但身为父亲,他不得不牺牲掉陪伴,拼命赚钱寄回家养儿育女,他在能力范围内已经做到了最好。
而自己呢?因为“讨要车款”,才发现“几乎不认识他”。
说到底,父女之间对彼此都有不可弥补的缺憾…
最终,奥拉没有任性地买车。
而是把信封还给了父亲的情人,因为她发现,女人已经怀有身孕。
奥拉把父亲的骨灰带回了家。
葬礼上,奥拉跳上灵车的驾驶位,亲自开车送父亲最后一程。
看着后视镜里的骨灰坛,奥拉哭了,又笑了。
一个从不哭泣的孩子,终于填满了内心空白。
那些泪水,有关爱的误解与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