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会》100万人评出9.3,影史神作竟有这么多不为人知
上周四,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长达40年筹备的心血之作《大都会》终于在戛纳电影节首映。
这部万众瞩目的作品在放映后,却得到了媒体的毁誉参半的两极评论。
当然这并不重要,因为现年85岁的科波拉,早已凭借《教父》《现代启示录》等作品“封神”。
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位耄耋之年的“电影之神”,曾经也当过一位圈内“超级大佬”的“小弟”。
不止是科波拉,同样是“新好莱坞四杰”马丁·斯科塞斯、问鼎票房之冠的詹姆斯·卡梅隆、《逍遥骑士》的导演丹尼斯·霍珀…..都曾是这位“大佬”麾下一员。
他被称为“B级片之王”,《教父》的教父,一生曾导演50多部作品。参与制作300余部影片,美国电影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独立电影人。
而就在今年的5月9日,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位真正的“好莱坞教父”的传奇一生。
罗杰·科曼
制作电影其实是一件费时、费力、还费钱的苦差,观众能关注到的票房奇迹总归是少数。
其实有不少的电影都很难收回成本,或者仅能赚取一点点利润。
而在罗杰·科曼老爷子这里,赔钱?那根本不存在!
在他参与的300多部电影里,约有280部盈利,可以说是电影界最会“捞金”的大拿。
罗杰·科曼的自传名十分诙谐的证明了他的成就《我是如何在好莱坞拍了100部电影但从来没亏过一个子儿》,中文译本叫《剥削好莱坞》,堪称独立电影人的《圣经》。
这两个版本的名字很巧妙的概括了他的创作风格。
罗杰·科尔曼1950年代投身电影界,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富有创意的低成本制作方式,成为了B级电影的终极王者。
其影响力不仅仅限于电影行业,更是渗透到了流行文化的各个角落。
先来和大家解释一下,何为“B级片”?
B级片又称剥削电影,是美国经济大萧条的产物,,20世纪30年代早期因为观众数量日渐下滑,电影院推出双片 (double bill) 放映制。
同样票价可以看一部低成本的影片和一部正片,那部附加在正片前放映的低成本电影就叫B级片,时长比正片短 (70分钟左右) ,成本只有常规电影的十分之一,质量没有保证。
可以简单理解,B级片相较于制作精良的A级片,用到的钱更少钱,速度更快。
如此拮据的资金带来紧张的拍摄周期,简陋的制作,粗制滥造不可避免。
但因为电检制度非常轻视B级片,触角很少伸到这一领域,B级片里血腥、裸体、恐怖大行其道。
有评论家戏谑地用3B来形容罗杰·科曼的B级片:血腥 (blood) , 胸部 (breast) 和飞车党 (biker) 。
纸糊的各种异形,疯狂的高校女生,汽车追逐戏,爆掉的脑袋,身材热辣春光无限的无上装女郎互相扭打……这些B级片给人的第一印象都和罗杰·科曼不无关系。
和20世纪50年代很多试图打入好莱坞的年轻人一样,从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之后的罗杰·科曼从福克斯公司的送信员开始干起,骑着自行车给厂里送拷贝。
每到星期六他就免费给制片组干活,一年之后升职负责剧本审核,但这仍然是最底层的工作,最后才慢慢成为全职编剧。
罗杰·科曼极度反感大制片厂这种工作效率低下的“官僚主义作风”,浪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并且自己创作的剧本受制于制片人,被改得面目全非,这些驱使他产生独立制片的念头。
1955年,29岁的罗杰·科曼结束牛津大学英文系一个学期的学业回到洛杉矶,加入一家叫“美国国际制片”的独立制作公司,开始了他的B级片之旅。
他离开福克斯之后,开始独立制作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叫《海底来的怪物》,成本被控制在了一万美元。
并且从这部影片开始他确立了自己的结算原则,即先拿预付款、再给片,直接将电影一次性卖给片商,从根源解决了卖给院线或者发行方后回收成本难的问题。
这种一次性买断制虽然不能让科曼一片暴富,但是也保证了他不会亏本。
同时就当时的市场环境来看,电影市场供不应求,以低廉的预付款买断一部片子,对于片商来说也是合算的买卖。
除了保证有钱赚的结算原则,科曼的第二个原则在于制片,他有句名言:“先学会省钱,再学会拍电影”。
罗杰·科曼到底有多省?
举个例子,科曼在拍摄他的第一部爱伦·坡电影《厄舍古厦》时,需要一个房屋燃烧的镜头。大家都懂,烧掉一栋房子的成本太高了,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是“实拍狂魔”诺兰。
这个镜头却是十分重要的一组关键镜头,但是科曼连特效的钱都不愿意花,最后他想出来了一招“以假乱真”。
他先用摄影机拍下洛杉矶发生的一次火灾,然后他又说服当地的一位居民,同意让剧组烧掉他的旧谷仓,就这样,厄舍屋的倒塌,就在森林大火和谷仓之间得到“完美展现”。
“电影只有一种拍法:飞快的拍。”罗杰·科曼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低预算电影通常10天完成,也就是两周的工作日。他用5天时间拍摄了《血桶》,用两天一夜的时间拍摄了影片《恐怖小店》。
苏联人造卫星一上天,10天后,他就拍出了《卫星大战》,讲外星人警告地球人不要进行太空探索的故事。
1967年的《情人节大屠杀》是他和福克斯的合作之作,有了大制片厂的加持,他终于有了100万美金的预算,可以说是他有史以来的预算天花板了,但是他还是改不了抠抠搜搜的毛病。
背靠大树好乘凉,他在福克斯的制片厂对旧置景大借特借,宗旨是能借到的,有现成的,绝对不再花钱自己做!
甚至可以为场景改动剧本,影片中的豪华布景,比如说阿尔·卡邦的豪宅,其实是《音乐之声》里的别墅,芝加哥红灯区里的酒吧,是《圣保罗号炮艇》里已经拍过的,而芝加哥市中心则是照搬《你好,多莉》……
尽管这些小家子气的土办法看起来有些不入流,但是却为独立电影制作开辟了一条可借鉴的道路。
尽管制片过程粗糙,但是科曼的电影实际上在票房上都有着不错的回报。
他是商业类型片的大家,没有人像他一样涉猎如此多的类型片:西部片、怪兽片、探险片、恐怖片、科幻片、公路片、犯罪片。
他也创造了自己的亚类型:摇滚电影、青少年恐怖片 、飞车党公路片、女性黑人色情动作英雄、女性监狱电影……几年间他和他的美国国际电影公司便跻身为彼时美国最大的独立片商。
罗杰·科曼制片电影《死亡飞车》剧照
他的《野天使》 (1966) 引发了飞车党电影的潮流,促成了一年之后《逍遥骑士》的诞生。
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里神经质的反社会人物、黑色幽默、黑人女性杀手和反类型元素,可以看做是罗杰电影在30年后的回音。
而他被冠以”王之名“,除了他在创作上的成就,更重要的则是他对后辈的发掘、培养、扶持和成就。
罗杰的公司被戏称为“罗杰电影学院”,开头我们提到的科波拉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科曼提供的,他最开始是罗杰·科曼的助理导演,后来又晋升为副导演,合作了电影《年轻赛车手》。
电影一经上映便大受欢迎,科波拉还用他这部电影的酬劳买下了人生中第一辆辆阿尔法·罗密欧跑车。
科尔曼很喜欢科波拉,他对科波拉的评价是,没有什么事是这个年轻人做不了的。
斯科塞斯曾经作为导演拍摄了科曼制作的电影《霹雳火》,电影公司不买账,科曼力排众议坚持用了斯科塞斯。
“罗杰电影学院的毕业生”除了马丁·斯科西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外,还包括:詹姆斯·卡梅隆、 《纸月亮》的导演彼得·博格丹诺维奇 、《沉默的羔羊》的导演乔纳森·德米 、《美丽心灵》的导演朗·霍华德。
在1978年圣丹斯电影节成立之前,罗杰的公司充当着圣丹斯的功能。“没有哪一个想拍电影的年轻人没有在罗杰的手下干过”。
科曼曾表示:“我个人可能反对传统英雄的概念,也许是我不喜欢那种英雄,所以我故意渲染英雄以外的人。”
科曼对局外人,以及局外人与主流的关系的痴迷,更多是源于他个人是局外人的身份,这体现在他的个性和创作中。
他说:“尽管我认识很多在好莱坞工作的年轻导演、编剧和演员,但很明显,我不是主流的一部分。”
他是好莱坞电影人的“教父”,也是反叛好莱坞的“独行者”,是无论如何需要将他的名字牢牢刻在影史之中。
*本文作者:浅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