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级的失败》神片来袭,印度版“小镇做题家”太上头!
它就是《12年级的失败》,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要说当今21世纪,最难做的事,也是人们做的最多的事是什么?
两个字——“考公”。
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中,公务员职位因其稳定性而成为众多求职者的首选。面对经济的低迷和之前口罩的影响,连互联网等原本被视为热门行业的大厂也开始出现裁员现象。在这种背景下,公务员的“铁饭碗”吸引了大量的求职者投入到公务员考试的激烈竞争中。
在某些地区,公务员考试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成千上万的考生为了争夺一个岗位而奋斗,即便是考分高达140分的考生也可能无缘面试。
这种对公务员职位的追求,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同的声音,甚至衍生出了对于专心备考公务员的人的讽刺称呼——“小镇做题家”,并在网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不仅在中国,这种对于稳定工作的追求在印度也同样存在。这不,刚刚上线的一部印度电影生动地描绘了这一现象,展示了20万人竞争一个岗位的惊人场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球范围内对稳定职业的渴望。
它就是《12年级的失败》,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12年级的失败》
12th Fail
01
印度穷人变富人的门道
2023年印度国家级公务员考试的激烈竞争显露了求职市场的残酷现实。97万的考生数量对比区区700多个岗位,形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的竞争比例。
在这样的环境中,公务员不仅代表了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更成为了社会地位的象征,吸引着众多年轻人投身其中。
马诺基,这部电影的主人公,便是这97万竞争者之一。他来自一个被政治腐败和犯罪困扰的印度小镇,这里的贫瘠和混乱给他的成长蒙上了阴影。每当提起自己的出生地,他总是遭受周围人的嘲笑和误解。
在这样的小镇长大,马诺基的生活仿佛被设定了边界,他的少年时代过得平淡无奇。为了赢得选民的支持,当地政客承诺让所有孩子都能顺利毕业,但这种承诺背后隐藏着的是教育质量的妥协和政治交易。
这里的学校每逢期末考试,老师都会在黑板上写下答案,让学生们抄写,确保每个人都能过关。这样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们连最基础的学术知识都没有掌握,即使是高中毕业生也无法解答基本的数学题。
对于这样的教育环境,马诺基感到深深的厌烦和无力。他与哥哥共同经营着人力车,为家庭谋生。他们的低价竞争策略激怒了当地的公共交通业者,引发了一系列的报复行动。家庭的困境,加之年迈的奶奶,使得马诺基一家在面对腐败官员和土匪时显得力不从心。
然而,命运的转机出现了。
一位正直的新警司走进了马诺基的生活,帮他解决了困难。在马诺基表达想要报恩时,警司给了他一个深刻的忠告——“别再作弊”。这句话像一束光芒照亮了马诺基的心灵,唤醒了他想要改变现状的意志。
马诺基开始深思,如果自己能成为一名警察,不仅能保护家人免受报复,也可能为村里的孩子带来正义和真知。但身为社会底层的他,如何能突破现实的束缚,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抱负?这成了马诺基面临的最大挑战。
02
印度考公太难了
在印度,考取公务员被广泛认为是改变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特别对于像马诺基这样来自社会底层的年轻人。印度的公务员考试分为两个层次,这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国的国家级和省级考试相似,但其考试的过程更为复杂和严格。
考试的第一阶段是预选赛,主要形式为选择题,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科技、航空等多个领域,目的是为了测试考生的基本知识水平。
紧接着是主选赛,这一部分需要考生撰写论文,主要考察他们的论证和写作能力。考试题目众多且范围广泛,使得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大量的题目,难度非常大。
在这个公务员考试体系中,淘汰率极高,初试阶段就有超过90%的考生被淘汰。并且,考试每年只举行一次,如果考生通过了第一轮但未能通过第二轮,他们必须在下一年从头开始。
除了基本的学历和年龄要求外,每位考生在35岁之前只有四次报考机会。这一限制使得每一次尝试都显得至关重要,考生们需要在每次机会中都倾尽全力。
就这样,马诺基带着对家庭的责任感和改变命运的渴望来到了德里准备考公,却在抵达的第一天就遭遇了不幸——他的所有行李和积蓄都被小偷偷走了。
为了生计,他在图书馆里做起了清洁工,边工作边利用图书馆的资源自学。尽管他努力学习,但第一次的预选赛还是以失败告终。
但马诺基并没有放弃。他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学习中,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于备考。在第二次考试中,他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成功地通过了预选赛。
面对接下来的更为艰难的主选赛,马诺基明白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他用积攒下来的钱报名参加辅导班,希望能够得到更专业的指导。
可当他试图报名参加公务员辅导班时,却因经济拮据而遭遇挫折,这使他意识到了考公竞争的残酷现实。缺乏资金支持的马诺基不得不选择自学,面对的挑战远超预期。
在第二轮考试中,他因为英语能力不足而遭遇重大挫败。他将“tourist”(游客)误解为“terrorism”(恐怖主义),导致答题严重偏离主题。这一错误让他再次失败,并遭到其他考生的嘲笑。
同时,家庭方面也传来噩耗。马诺基因为备考错过了奶奶的临终,这让他心中充满悔疚。家庭经济困境加剧,马诺基为了继续追求考公梦想,不得不面对赚钱和学习的双重压力。
好在,在那种狼狈的境地里,马诺基没选择躺平,反倒是跑去面粉厂干活儿,白天跟机器杠上,晚上跟书本过不去。结果,他每天就睡个三小时,像只永不停歇的陀螺。可就这样,他还是没能在主赛里站稳脚跟,三次跌倒,意味着他只剩最后一次机会。
03
成功来之不易
一般人遇到这些事,估计就要哭了,可哭对于马诺基来说,那是没门儿的事。
相比于哭,他心里更苦,难道他这种农村出身的,就真的没机会翻身?想想吧,20万人抢一个饭碗,那得多凶残。但考上了就不一样了,不仅日子能过好点,更关键的是,能直接蹿进政府核心。所以,尽管竞争如此惨烈,还是有那么多人拼了命也要往里挤。
当然,无论是片里还是片外,马诺基最后都成功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电影名儿叫《12年级的失败》,很多人不太理解它的意思。其实这个名字挺讽刺的,起因是个面试官的一句话,因为马诺基12年级成绩没过线,面试官们一脸不可思议,心里大概在想:“这咋回事?这里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怎么混进来个不及格的?”
而这段也是电影的高潮部分。马诺基的回答是,“因为那次我没有作弊。”就这样,在这狭窄的面试室内,马诺基的话,就像一股清凉的泉水,在沉闷的空气中流淌。的确,在印度这个社会中,真诚和清廉,恰如稀世之宝,可遇而不可求。
马诺基的出身,并非显赫,而是从那所谓的“土匪窝”一步一步走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戏剧。对比那些生于富贵之家的人,他的经历更加丰富,更富有人生的厚重。就像攀登珠峰的故事,人们记得第一个登顶的人,却往往忽略了那个在无氧支持下达到顶峰的人。小马的故事,正是这后者的缩影。
考官们,或许对他的直白不甚满意,但他们内心深处,却不得不承认,像小马这样具有勇气和诚实的人,对于他们所追求的警察形象,是不可多得的财富。他们自问,如果连这样的人都无法通过选拔,那这个选拔的意义又在哪里?
而在面对着或许是绝路的询问——“如果面试不通过,接下来该怎么打算时”,小马并没有显出惶恐,反而坦然道:“若是面试不过,便去做一名教师。” 这话虽平淡,却透出了一种淡泊名利的决绝。
他知道,改变一个国家,非一日之功,但至少可以从自己的小村庄做起,至少可以改变那里的教育。这正是电影中最动人的一幕,小马从未有过通过考公来谋取私利的念头,他所追求的,不过是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哪怕只是改变一个村落。
当那些辅导机构闻风而动,急忙拿着银两来到他的面前,希望他为他们代言时,他却毅然拒绝。这不是出于傲慢,也不是对金钱的轻视,而是小马心中有着更高远的追求。他的成功,不是靠拜金主义的傀儡,而是凭借自己的汗水和坚持,从零开始,一步步走到今天。
04
一出印度梦
《12年级的失败》这部电影,它并不华丽,却十分真实。在这里,没有那种浮夸的煽情,只有简单纯粹的生活写照。它像是一出现实中的童话,讲述着一个平凡人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逆流而上,改写自己的命运。
电影中没有回避苦难,也没有过多地渲染成功。它呈现的是一个朴素而又强大的梦想:一个出身低微的人,凭借着自己的坚持和勤奋,最终撕破重重迷雾,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这里,不是那种虚幻的幻想,而是脚踏实地的奋斗。电影如实地描绘了人在逆境中的挣扎,也展现了人在坚持中的力量。
可以说,这部电影不单单是对马诺基坚持不懈的赞赏,也向所有在逆境中奋斗的人致敬,特别是那些在贫困中依然努力学习的“小镇做题家”。
他们或许天资平平,但却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即使处境困难,仍能通过坚持和奋斗开辟出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
马诺基的故事给了众多处于困境中的人希望,同时也促使社会更加重视教育的公平性和平等性。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