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播色情片,脱衣秀场场爆满!黑白两道都不管的“禁地”,全中国都在怀念它…
港片《九龙城寨之围城》,成了今年五一档最强黑马。
票房刚刚破了4亿,豆瓣评分7.5,质量上比起同期几部国产电影,遥遥领先。
网友纷纷评论:
经典香港类型片回魂!
香港龙虎武师失业了返工还是世界第一等!
古天乐、林峯,让人一秒梦回《寻秦记》。
信一好帅!
电影根据香港本土漫画《九龙城寨》改编,讲述了80年代偷渡到香港的年轻人陈洛军,误闯入九龙城寨,被城寨大佬收留,并引发一系列械斗的故事。
老实说,即使对动作片放低故事要求,依然无法忽视片中很多逻辑问题,甚至可以说,这个故事很傻…
但拳拳到肉、生猛凌厉的武打,以及对九龙城寨还原到极致的美术,大大提升了电影的质感。
不同于大多数观众感觉到的爽,乌鸦感触最深的,是一种笨拙的真诚。
你看洪金宝,那么大年纪了,还在真刀真枪地打;
你看古天乐,每一个动作都很扎实,一拳一拳打出去,都用尽全力;
根本不会武打的青年演员刘俊谦,则在开机前一个月,专门进行动作训练。
开拍后,每天的拍摄强度高达十五六个小时,很多镜头要拍20遍以上,以至于练到最后干呕…
还有,美术团队花了3个月,到处搜罗老物件,1:1还原九龙城寨的景致。
我之前看过不少九龙城寨的纪录片和照片,观影前已有一些心理准备,但依然被深深震撼:这景搭得也太好了吧?!那些窄巷、水管电线、招牌、汽水瓶…细节做得太到位了吧?!
然后我意识到,这部戏真正的主角是:九龙城寨。
长期以来,大众对这个已于1993年拆除的地方,有着这样的想象:赛博朋克,黄赌毒的温床,人口密集,垃圾遍地…
但导演郑保瑞说,他想拍一部电影,改变这一刻板印象。
他说:我们看书,做研究,采访旧街坊,发现80年代的城寨,大部分人都是为生活努力拼搏,求安稳温饱,包含了很多人情味…
真实的九龙城寨|图片:摄影师Greg Girard
九龙城寨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黄赌毒和人情味,违法犯罪和努力拼搏,怎么看都好像不搭…
但九龙城寨就是这样一个神奇而充满矛盾的存在。
色情场所、赌场、鸦片烟馆、海洛英馆、狗肉食堂林立,这是事实。
50年代最猖狂的时候,这里有154间烟窟,7间赌馆,15间狗肉店,11间妓院…
还有一间可容纳300人的戏院,专播放色情片,每天还上演两场脱衣舞表演,场场满座…
在城寨里走一走,就有可能在公厕、窄巷里,碰到一具尸体,死因是吸毒过量…
城寨确实存在罪恶,但与大家的印象不同,九龙城寨真正特别混乱的日子很短,大约也就存在于50年代,此后多年,这里的犯罪率并不比城外高。
将城寨简单称为“罪恶之城”,实在是冤枉它了。
九龙城寨初具规模,大约是在二战后。
战时逃难的人陆续回来,为了躲避国共内战的内地居民也逃到香港,短短几年内,香港人口从50万升至200万。
而整个50年代,又有100万人涌入。难民涌入的情况一度延续到70年代…
九龙城寨成了当时许多难民入港的首选之地。
这里虽然破旧,但好歹有便宜房屋居住。
更重要的是,由于历史原因,中英双方对这里的管辖权存在争议,中方主张享有主权,但实际上它又被英国统治的区域所包围。
于是双方达成了一种默契:对这里的违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香港警察会抓人,但不会送交法庭审理,关一阵子就放了,情节严重的会递解出境,但不久之后,他们又会偷偷溜回来。
所谓的“三不管”,固然纵容了罪恶,却也给底层老百姓提供了生存空间。
这个只有大约4个足球场大小的地方,二战后有2000多人居住,50年代增加到8000人,80年代到达顶峰,容纳了4万人,人均面积不足一平米…
大量来自中国内地农村的难民,就像电影中的陈洛军,偷渡而来,没有香港身份,无法在香港立足,就藏身于城寨,拼命工作存钱。
城寨给了他们片瓦遮头、一日三餐的安稳,也给了他们创造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
而城寨为了容纳他们,也在不断生长。
从60年代到80年代,这里变得不太一样了。
乡村生活特质,逐渐盖过了混乱犯罪。
居民勤奋努力,彼此照应,爱好打麻将玩纸牌,重视中秋节这类节日…
这里开出了一间间平民诊所,多的时候达到60家。
因为这些医生大多持有内地执照,港府不承认,只能在城寨营业。
但他们医术并不差,收费还比外面便宜不少。
70年代以来,外面的人到城寨就诊的就有数十万人次,这些诊所实打实地服务了香港的穷人群体。
真实的九龙城寨|图片:建筑师Ian Lambot
这里的医患关系也很特别。
在城寨行医,口碑主要靠患者口口相传,病人对医生更有信心,因为觉得他们比寨外的医生友善。
有些病患,医生从小看到大,后来移民了,回来还要找同一个医生看病,甚至过节时,病患会给医生买蛋糕。
而医生也会减收一些穷人的费用。
有医生说:有个肝病的人常来,死后还欠我1000港元。
真实的九龙城寨|图片:建筑师Ian Lambot
这里还诞生了很多食物加工厂、织布厂、五金厂。
特别是鱼蛋工厂,曾多至60家,据说城寨曾供应全港八成食肆的鱼蛋,只要你吃过鱼蛋粉,就应该吃过“城寨出品”。
因为这里房租便宜,新移民多,又没有警察查卫生牌照,对于小作坊来说,是省时省事的天堂。
鱼蛋、烧腊、糖果、糕饼,城寨出品,卫生无法保障,但胜在便宜,满足了底层大众的需要。
而工人都是城寨的邻居,工作氛围轻松,动作也比较缓慢,不像现代流水线的加工厂。
大多数时候,是一大家子齐上阵,老人和小孩都会参与其中。
尽管香港工厂劳工的最低就业年龄是18岁,但城寨里不用遵守,七八岁的小孩就能帮忙折火柴盒和串塑胶花。
真实的九龙城寨|图片:摄影师Greg Girard
在全盛时期,城寨具有一个小镇必要的特征。
这里有住宅、学校、商店、工厂,有诊所、理发店、药房,甚至还有庙宇、祭坛、教堂…
但同时,这里没有法律、权威、收税和规则。
城寨自给自足,并高度自治。
这里40年代已经有了街坊自发组成的打更队和防火队。
60年代成立了街坊福利会,负责解决城寨的卫生问题,比如清洁小巷、疏通淤塞,维修道路,设立路牌,安装街灯…
更大的变化,则体现在城寨的外观上。
因为人口的急速膨胀,城寨的住房无法满足需求,于是向上发展。
城寨也正儿八经找来了香港城市建筑师来兼职设计高楼,只是这些设计师不用像对待他们的正职工作那样谨慎。
他们不需要考虑什么地基,只要在原有的建筑上往上盖就行了;
也不用介意相邻大厦间是否太近,天台是不是一步就可以跨到领座,没有人为日光、供水、排污等设定标准,怎么方便怎么来…
于是,这些建筑就像森林里的植物,疯狂向天空延伸,城寨逐渐融为一体,成为单一的建筑物。
真实的九龙城寨|图片:建筑师Ian Lambot
但也不能太高,不能超过14层楼。
因为城寨与启德机场近在咫尺,楼层过高,影响飞机降落…
电影《追龙》里就有这样的场景:巨大飞机掠过城寨漫天鱼骨天线的天空时,天台下的居民会自动停止说话…
城寨的建造,可以说是完全违反都市规划的规则,却与政府的要求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大家懂得进退的分寸。
而这仿佛正象征着城寨的一种稳定,一种富有弹性又活力涌动的稳定。
真实的九龙城寨|图片:摄影师Greg Girard
城寨就这样,变成了一个特别的存在。
这里拥挤不堪、小巷纵横、阴暗潮湿,因为各种偷电偷水,空中布满乱七八糟的电线、塑胶水管,许多水管在淅淅沥沥地滴着水…
这里散发着各种气味:烧香烧炭,猪内脏腐败的气味,鱼腥味味,烧塑胶的味道,抛光剂的气味,发霉的气味…
天台上堆满了旧电视、烂家具、破衣服、弹簧床之类的垃圾…
但这里也乱中有序,有智慧,有温度,有希望。
你可以看到,穷人们如何发挥想象力,节省开销、利用空间到了极致…
你可以看到,大家如何在简陋的环境里勤奋工作,又如何坐在一起打麻将、看电视…
孩子们就在小作坊的角落里写作业,在臭水沟旁边玩耍…
真实的九龙城寨|图片:摄影师Greg Girard
你还可以看到,这里还有邮差送信。
他们会抄近路,从这楼的天台爬进旁边那栋楼的破窗,他们还发明了一套系统,在每道门上涂上复杂的号码作记认。
这里,满是挣扎着生活的人们。
他们有着中国底层老百姓特有的勤奋朴实、坚韧不拔,也守住了中国旧时代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温情。
真实的九龙城寨|图片:摄影师Greg Girard
1993年,九龙城寨被拆除。
尽管它给了无数艺术家灵感,在各种电影、电视剧、游戏里重生,但城寨真实的样貌和历史,却在时光中渐渐模糊…
人们开始给它贴上了暴力、犯罪、神秘等标签,城寨成了都市传说。
但正如郑保瑞说的,九龙城寨对他来说,是“离不开,留不住”,他想用电影,还给大家一个真实的城寨。
拆除中的九龙城寨
而九龙城寨,就是香港。
曾经的九龙城寨像一座孤岛,它只存在于特定的时空,从诞生之初就注定了消亡,它曾经野蛮生长,蓬勃发展,生活在此的人努力向上,顽强坚韧…
这跟曾经沦为殖民地的香港,处境多么相似。
城寨精神,也就是香港精神。
而今,香港电影人在努力保留这段城寨记忆,何尝不是在守护香港精神?
这片土地上,有人在摇旗呐喊,还原一块旧招牌,一个污浊的墙面,一间旧时的理发店,这非常非常重要…
这真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啊!
参考资料:
纪录片:香港电台《城寨》《消失的记忆:香港九龙寨城》《地球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
书籍:Greg Girard / Ian Lambot《黑暗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