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与千寻》背后的危险隐喻
日本做错了什么?而德国又做对了什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解局(ID:zhengjieclub),原标题《<千与千寻>背后的危险隐喻:34年前一纸协议,如何改变了日本、德国国运?》,封面:动漫《千与千寻》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还有十来天要在国内上映的著名日本动画片《千与千寻》,其实是一个关于日本经济大崩溃的寓言。
我今天就从头来说一说。
前面一篇文章中,我说过,日本在美国前前后后将近40年打压下,成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并成为世界第2经济强国。(《被美国打压40年,日本为什么还成功实现产业升级?》)
但最终应对“广场协议”不力,陷入长达二三十年的平庸增长期。
在日本有人甚至把广场协议称为,第二次战败,也就是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又一次失败。把广场协议和二战相提并论,可见后果是那么的惨重。
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个最致命、简单的事实是:同样签署了广场协议,为什么德国经济仍然欣欣向荣,并成为欧洲发展的中流砥柱?
至于说“广场协议”是针对日本的阴谋,纯属行外话。有意思的是,认为“广场协议”导致日本第二次战败,常常是日本右翼极端主义分子的说辞。
所以,日本做错了什么?而德国又做对了什么?
签署广场协议的德法美英日五国财长(自左起)
1. 同一个协议,不同的结局
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在1930年出过一本书,认为日本德国两国的民族精神体魄酷似。比如,都有服从心理、悲观哲学。
其实,二战后德国、日本的发展环境也极为相似,都是二战战败国,背负着沉重的道义责任;同样是西方阵营重要的国家,面对苏联,国防安全严重依赖美国,也是美国在欧洲、东亚倚重的重要力量。两个国家在二战后也都迅速发展成为西方第二、三经济强国。
当然,日本、德国还干了同样一件事:签署了广场协议。但,广场协议之后,日本和德国的发展却极为不同。
可以说,走出了两条不一样的发展曲线。日本虽然还保持着西方世界第2经济大国的地位,但和德国比起来却黯淡无光。
GDP方面,日本对德国领先优势已经从1995年的2.86万亿美元,下降到不到1万亿美元(日本人口1.26亿,德国不到8300万,日本国土面积也比德国大),而且人均GDP在2006年就被德国赶超。
到现在,德国在很多关键指标上已经领先日本。比如,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公布2018“全球竞争力报告”,在全球创新力排行榜上,德国位居全世界第1,而日本位于第6(中国大陆第24)。德国在专利申请、高水平研究成果、客户满意度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
在全球竞争力排名中,德国位居第3,也要领先日本2个位次。
当然,这一切与其说是德国发展得快,倒不如说是日本发展越来越慢。就像我说过的,1990年后,日本陷入了漫长的平庸发展时期。
像2018年日本GDP增长率只有0.7%。以美元计GDP,日本在1995年已经高达5.45万亿,而到现在却跌到5万亿以下,人均GDP也跌了10%以上。
更关键的是,日本国内经济活力严重不足,长期以来基准利率只有0.1%,这两三年甚至是负利率,房贷利率在1%左右,但企业投资意愿不高,人们不愿意消费,宁愿把钱存起来。
2. 日本也需要协议
这些还要从一纸广场协议说起。
简单地说,在19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美国陷入了严重的“双赤字”(贸易赤字、财政赤字)。美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第一次成为净债务国,里根执政5年的赤字开支超过8100亿美元,远远超过1789年建立联邦债务统计制度到1980年期间美国财政赤字之和。
这不仅是美国关注的问题,德、法、英、日等国家也非常担心。尤其是日本,美元不断升值,日本大藏省(主管财政金融税收)担心美元会恐慌性崩盘,将带来巨大动荡,日本产业界也怕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打压日本商品(美国外贸赤字其中约一半来自于日本)。
所以,主要西方国家十分希望共同进行干预。但被当时的美国财长里甘拒绝了,因为里甘坚持自由市场和浮动汇率理念,而且美国认为“美元强则美国强”。
时任美国财长里甘
直到换了贝克接任财长,美国才开始愿意和日本等国家谈判,解决美元汇率等问题。
也就是说,广场协议并不是美国强加给日本的,而是日本自己想要的。
1985年9月,美、德、法、英、日五国财政部长及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Plaza Hotel)举行会议,经过堪称顺利的谈判,达成包括抑制通货膨胀、扩大内需、减少贸易干预等一揽子协议,就是著名的“广场协议”。
协议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各方一致认为,美元被严重高估,要通过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促使美元贬值。
根据协议,四国货币开始升值。
日元兑美元在1987年底时升值已接近100%,德国马克也升值101.27%,英镑升值66.98%,法郎升值100.55%,其他欧洲重要货币,像瑞士法郎、意大利里拉也大幅升值。
这期间对美元升值的货币不止日元,而且日元升值幅度也不是最大的。但是,后续20多年经济失落的却只有日本一国。
3. 放水、放水
为什么?
二战后,日本奉行“经济增长至上”的信条。
因为担心日元升值,会损害经济竞争力,所以日本采取了一招:放松信贷,来刺激经济增长。
日本央行连续5次下调利率,1年多里5次下调利率,利率从5%,迅速下降到2.5%,成为当时主要经济体中利率最低的国家。
同时,货币供应也开始大放水。1985年后的5年里,日本M2同比增速从8%上升至12%以上。各大银行拼命去放贷,银行总放贷金额增加96万亿日元。各类消费信贷公司也野蛮生长。
可日本银行对制造业的贷款占比在70年代前期将近40%,到1980年代后期几乎腰斩,因为这些钱都跑到了股市、房地产上。
当然,后面的故事,大家基本都听说过了,日本进入了巨大的泡沫狂欢期。
我只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从1985年9月到1989年12月,日本股市上涨了3倍,土地价格上涨了4倍。那几年时间里,日本几乎人人都是股神、投资专家。
由此,带来了社会消费的疯狂增长。东京一条毫不起眼的街道上,都会挤满国际顶级奢侈品牌,到处都是排队买LV、抢Gucci的人。在日本最繁华的时尚商业区涩谷,到处都是穿着Coach、Gucci等品牌的女郎。据估算,那时平均每5个日本人里,就有1个人拥有LV的产品。
日本泡沫年代年轻人灯红酒绿的生活
比如,1987年福布斯第一次公布全球富豪榜,前10名里,第1名是日本房地产大亨堤义明,第2名还是日本房地产大亨森代吉郎,第3名同样是日本房地产大亨小林茂,第4名还是日本房地产大亨Haruhiko Yoshimoto……第8名也是一个日本地产商的创始人。
1989年,全球企业市值排行榜,前5名都是日本企业,前20名中日本企业占了14个。
日元升值,还让日本人满全世界扫货。
据说,一个日本企业准备买下一栋美国大楼。美国人报价4亿美元,正准备交割时,日本人却送来了新合同,上面写的价格是6.1亿美元。美国人十分不解。日本方面就解释,因为他们老板刚刚看到世界吉尼斯纪录,单个大楼最高成交价是6亿美元,他就想打破这个纪录。
人傻、钱多,这样来形容那时期的日本人一点都不为过。
手挥钞票争抢出租车的年轻人
4. 国内政策才是关键
经济越来越热,日本不得不加息。从1989年5月底到1990年8月,连续加息5次,基准利率从2.5%迅速上调到6%。大藏省开始施行限制土地信贷政策。
日本楼市、股市泡沫一下被刺破,并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发展停滞。
到1993年,GDP增长率已跌倒-0.52%,要知道1990年这个数字将近5%,失业率在随后七八年里翻了一番。
之后,日本政府疯狂举债刺激经济,几乎都无济于事。
但,泡沫只有破裂后,才知道是泡沫。
1987年的全球首富堤义明,资产最高时高达1650亿美元,经济泡沫崩溃后,生意一落千丈,资产大幅缩水,到2004年已经只剩下30亿美元,排名也跌到159位。后来,因为财务造假,违反证券交易法,被判处2年半徒刑,70岁高龄锒铛入狱,实在令人唏嘘。
日本最大的百货超市集团八佰伴破产后,总裁和田一夫总结失败的根源:太相信房地产,太相信银行。
《北国之春》走红的歌手千昌夫,因为房地产泡沫破裂,不光卖了高级轿车、所有房地产交给银行,还欠下1000多亿日元债务……
当然,很多普通人也难逃一劫。林毅夫就曾回忆,他在东京的表哥,在泡沫经济前花了5亿日元买了套房子,到了1990年中期只值1亿日元了。
1990年初,是日本房地产、股市的数十年的大顶
和日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
因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魏玛共和国时期恶性通胀记忆深刻,所以德国对宽松货币政策持保留态度,而是把重心放在国内,尤其是稳定国内物价、产出上。
广场协议后,德国也下调存款利率,但下调幅度要小于日本,而且又在日本之前开始上调(1988年9月开始),也就是说德国货币政策比日本更稳健。
德国企业、个人杠杆率也要低于日本。简单地说,德国并没有像日本那样疯狂刺激经济。所以,德国股市、房地产尽管有起伏,但并没有造成巨大的波动。
而且,德国始终重视实业发展,还积极引导新兴产业发展,鼓励企业研发。1991年~2017年,德国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增加值基本上都在20%以上(除2009年经济危机期间)。相比于日本,德国房地产不超过12.5%。金融业也维持在6%以下。
正因为重视实业,始终避免经济脱实向虚,所以房地产、股市的起伏才没有导致德国整体经济动荡。
德国几乎占据了三分之二的全球高端汽车市场
5. 泡沫终究会破
面对几乎同样的外部环境,命运却各不相同:德国稳健增长,日本泡沫结局。
10多年后,日本原央行行长黑田东彦总结说:“造成严重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并不是日元升值本身,而是当时日本政府采取了错误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短视政策刺激着日本经济在1985年~1990年飙涨。资产泡沫让日本人信心大增,认为面对二战后美国多年的控制,日本终于可说“不”。
泡沫崩溃,最终让日本人付出了沉重代价。有智库测算,日本资产损失达到377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国财产的12%~13%。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日本造成的物质损失,也仅仅相当于日本国财产的14%~15%。所以,这场经济泡沫崩盘,说是第二次战败也不为过。
现在,距离泡沫经济崩溃已经过去将近30年,但其实泡沫经济梦魇并没离去。前几天,日本76岁的前农林水产省事务次官(相当于副部级)熊泽英昭,在家杀死了自己的儿子熊泽英一郎。而熊泽英昭的解释是,儿子有暴力倾向,“不能给周围人添麻烦。”
而熊泽英一郎今年44岁,没有工作,一直在父母家生活。他曾在社交媒体上说:“既然擅自把我生下来,就应该负责到我死前最后一秒。”
这其实是日本当今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8050问题。七八十岁的父母,要被五十岁左右的子女啃老。因为后者步入社会时恰逢泡沫崩溃,不断受挫,最后只能“家里蹲”,靠父母一直养着。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稍微说下《千与千寻》。
十岁的小女孩荻野千寻,倒推一下,可以算出她正好出生在经济大泡沫破裂的1991年。在孩子的世界里,学校道德败坏,校园暴力不断,少年犯罪司空见惯……成年人的世界纷扰不断。
千寻一家在国道20转入国道21时,大人抄近路,却迷失在神灵异世界里。而20号国道、21号国道,其实就是暗指20世纪、21世纪。
千寻的爸爸妈妈因为贪吃变成了猪,其实是在暗指1980年代日本国内浮华的生活。
日本迷失了,只是因为上一代人想走捷径,最终却走上了歧途。
然而,一代人铸成的错误,却要几代人来承担代价。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