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国球乒乓怎么还会有低谷?
当时世界上的普遍看法是,中国男团要重新站起来,至少需要十年。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以下简称《中国乒乓》)!
今年上映最波折的电影,非它莫属。
《中国乒乓》到底经历了什么?从原本定档除夕上映的它,到因为一些不可抗力改档后,又到被迫换档,终于,在2月17日登陆全国院线。
不得不感慨,在国内拍体育题材电影,实在太难了。
但是,好饭不怕晚,虽然经历了定档、改档、换档、重新定档的一系列风波,但作为看过的一批观众而言,对它都给予了“惊喜”的评价——不少人一致认为,该片是“邓超+俞白眉”合作以来的最好作品。
羽毛球冠军鲍春来看完影片后深受震撼:“这部电影拍得太好了,很真实!很感动!整个的环境、运动员的生活状态、比赛的气氛细节都在努力进行还原,代入感很强,也希望这部电影能给予大家一种振作的力量。”
“《中国乒乓》这部电影远超期待。”观众给出这样的褒奖确实可以让大家有理由前往电影院一看。
此外,这是一部令人热血沸腾的电影。《中国乒乓》本身自带流量与话题。
影片聚焦的乒乓球,是我们的国球,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将高燃与热血刻在了中国人的骨子里,承载了几代人的努力与奋斗。
正因如此,所以这又是一部很能引发集体共鸣的电影。
首先,是因为国乒是贯彻每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不仅仅是父母辈,也是我们这个年代最热爱的体育运动之一。
其次,这部电影也是讲述一群不被看好的人完成绝地反击的故事,而这段故事本身也是有原型可追溯的。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国球”乒乓怎么还会有低谷?
如果不是看了这部电影,恐怕很多人都以为我们的国乒一直站在世界之巅。
但其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乒乓曾经历过一段漫长的低迷期。
1988年,中国乒乓败走汉城,之后一蹶不振,不复往日荣光。与此同时,瑞典队异军突起,成为国际乒坛的绝对霸主。
当时世界上的普遍看法是,中国男团要重新站起来,至少需要十年。
为了重回巅峰,教练蔡振华临危受命,组建了一支新队伍——马文革、王涛、丁松、刘国梁、孔令辉组成的“五虎将”。
这五人起初并不被国人看好,有人甚至将他们戏称为“老弱病残”,认为他们伤的伤,瞎的瞎,小的小,老的老:马文革被旧伤折磨,有肩伤和腰伤;丁松有高度近视,左眼1000度,右眼1200度;刘国梁和孔令辉年纪小,没有世界大赛经验;王涛年纪太大,是个28岁的大龄球手。
然而,这五人也各有所长,有的横板弧圈打得好,有的削球技术强劲,有的近台快攻很强……一旦用兵得当,将他们拧成一股绳,他们将锐不可当。
于是,球队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训练与改造后,了解并适应了欧洲人的技术、体型与打法,于1995年第43届世乒赛旗开得胜,勇挫劲敌瑞典队,重回世乒巅峰。
《中国乒乓》就聚焦这段激荡历史,将这段现实版的爽文传奇重新带回到观众的视线里。
结合现实来看,《中国乒乓》自带看点与爽点。
影片一上来,就带出了很强的叙事冲突——
一个从意大利回国的乒乓教练,首次担任国家队的主教练,他在会上放出豪言,说自己只用两年时间,就能夺回斯韦思林杯,他能做到吗?
教练团带着一群“老弱病残”的残兵败将,这个不被看好的临时组合,如何在捏合调教下,迸发出强大的战斗力?这些不确定性,都给男乒队的胜利,带来了种种阻碍。而突破阻碍的过程中,又势必会迸发出激昂的力量。
我有幸提前观看了这部电影,落座于影院,我能明显地感受到电影的热血沸腾。
简言之,就是它拥有很强的沉浸感。
我会随主人公经历大汗淋漓的日常训练,会随他们经历赛场上的失利、险胜与绝地反击。一旦比赛濒临赛点时刻,我的心也会随之提到嗓子眼,感受身临其境的提心吊胆。
作为一部群像电影,《中国乒乓》还塑造了丰富多样的男乒群像,尤其是对“五虎将”的塑造。
主教练既然夸下了“两年夺回斯韦思林杯”的海口,那他吹出来的牛皮是如何实现呢?
——不拘一格降人才。
电影里,关于教练是如何“摇人”的,拍的尤其好。
完全类型片的拍法。
这也体现了两位导演的进化,体育片要拍好看,必须类型化处理。所以这种集合各路神人的过程既能体现剧作的幽默感,又能有效的推进叙事。
当时谁能想到,选拔出的这一波人,会在不久后的将来,开启一个崭新的王朝!
说几段我觉得不错的选拔的戏。
比如,两个国青队的小将在比赛,但是只有最后一个名额,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主帅一句“都要了”。爱才惜才,这两人在以后的乒坛会相爱相杀一段时间。大家看到这里的时候都会会心一笑。
这部电影,就需要你对照现实去看。
再比如,为了去找一个削球很厉害的队员,当天就坐着火车就去人家工厂要人。那种求贤若渴的迫切感,分分钟溢出银幕。
这些人,太渴望胜利了。
但谁又不是呢?!
这让我想起了《少林足球》里的一个片段,阿星去找曾经的师兄弟,他们早就把曾经的梦想深埋心底,但一旦这个梦想被人点燃,这个人就会重新开始发光。
他们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只是缺少一个“被看见”的机会。
这种气势是很能感染人的!
电影全名是“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会遭遇低谷,都需要一次绝地反击的机会,一次绝对的逆袭!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乒乓》是契合这个时代叙事的。
但电影的命运似乎与电影的剧情实现了深刻的映照,他们都在经历一波三折的命运,它最终能出现在观众的视野里,也代表着未来中国电影的一些可能。
所以,我更需要把这部电影安利给大家。
电影里面,邓超饰演的主教练许下豪言之后,2年后并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上面领导爆发信任危机,球队解散,队员被解散回省,都给了他致命的打击。
但在这个艰难时刻,家人的支持给予了他力量,支持他重返乒坛。
雪中送炭胜过锦上添花。有情也有义。
但这部电影也不是来煽情的,它并不是烂俗和油腻的。而是带着体育片属性之外的“烟火气”。
体育片难拍,早已成为一个公认的事实,李安就称拍《马尼拉之战》非常有挑战。
亚历山大·麦肯德里克说,电影导演真正“导”的东西,其实是观众的注意力。
体育片更加是,在激烈的比赛之中,如何调动观众的情绪,如何实现所谓“一分钟营救”,或者绝境反扑,是很难的。
这部电影真正做到了紧紧地抓住观众。
电影里选了3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比赛,尤其是95年的世乒赛,直接把男团比赛放在了最关键的位置。因为这是一场载入国乒史册的伟大比赛。
在此之前,我们对于瑞典的选手做了非常充分的挖掘,比如他们的优劣势分析,他们如何攻防等等。
即便如此,小组赛一开始,中国队就经历了不少惊险时刻,差点没进决赛就被淘汰。
好在有惊无险。
中国队和瑞典队最终在巅峰(决赛)相遇。
电影为这场比赛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比赛的每一个球,力求动作,角度,演员神态完全跟当年比赛保持一致,看得出演员是经过了非常刻苦的训练去接近当年世界冠军的神态与形态,力求让观众回到当年惊心动魄的比赛现场,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这一切。
比如,如何排兵布阵,五局比赛,我们的秘密武器削球手排在第几,如何对阵瑞典的瓦尔德内尔、佩尔森以及卡尔森等等。
都不是乱来的,考验的是教练团队的临场应变能力以及运动员的实力。
五局比赛,前四局战平,进入最后决胜局,又要重蹈覆辙?
在天津,在我们的主场,中国乒乓再一次面临考验。
去大银幕才能感受到这种窒息感。
乒乓球比赛为什么好看?
比拼的关键就在于:速度、力量、技巧、意志力。
当这一切被大银幕放大之后,所有激动人心的因素都会放大100倍。
在《中国乒乓》里,所有的比赛场面都经过认真细致的编排调度,慢镜头、大特写、长焦镜头、快速剪辑等等手法的纯熟运用,将大银幕观赛的沉浸感迅速拉满。
导演做了非常细致的工作。
激烈的比赛面前,每个人都会不由得屏住呼吸,攥紧手心,关注着每一颗球的起与落。
当胜利真正到来的那一刹那,全场的欢呼萦绕着银幕内外,此时此刻,戏里戏外联动。
《中国乒乓》海报上有一句话:
“一起笑 一起哭 一起飒!”
相信每一个看完电影的人,都会对这句话有着更深的感触。
这不是一个滥用励志、大肆鸡血的平庸故事,而是一部真正走入观众内心深处的好电影。
既有最真实的情感和主题,也有最高燃的动作和场景,这样的《中国乒乓》激荡着每一位观众的内心。
在《中国乒乓》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乒乓的精神、体育的魅力,更能感受到每一个闪闪发光的平凡人,他们身上所蕴含的巨大能量。我们会不由自主的代入,燃笑泪爽每一个都能体会到!
正如《中国乒乓》中一句台词所说:
“别人可能练了一千次,而我们却练了一万次。”
事实上,这就是国人的韧性和精神,我们不怕苦,不怕难,用一颗恒心去做好每一件事。
这并不是一部被“主旋律”定义的体育电影,它包含着更多的温暖和感动。如果说观众的评定是“尺”,那这次邓超和俞白眉也确实经受住了考核,拿到了生涯最高豆瓣成绩。
从定档到上映,这部“宝藏电影”确实几经波折,但它真的值得被更多人看到!这一次,我为《中国乒乓》加油!
相关文章:
- 电影「花千骨」怒冲3.5,「开年第一烂」出现了!
- 《命案》必看的华语大尺度电影
- 「临时劫案」超级烂片,天王也救不了
- 《临时劫案》卡司阵容强大却换来口碑暴跌,谢谢有被雷到!
- 吕克·贝松《狗神》观众来说,都误解了这部电影
- 《涉过愤怒的海》卧槽,国产18禁冲出一部「年度最佳」
- 《驱魔人》20世纪第一猛片!果然名不虚传
- 《小镇幽浮》好好好,科幻片敢这样拍是吧?
- 《恶中之恶》一集9.4,何止狂飙
- 《芭蕾复仇曲》韩国电影界的「金童玉女」,又杀疯了
- 《莫斯科行动》一言不合就开炸?这片牛逼啊!
- 《坚如磐石》中的20个细节,隐藏尺度更大
- 《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国庆唯一喜剧片,竟超出预期
- 《93国际列车大劫案:莫斯科行动》张涵予VS刘德华,如此生猛的犯罪爽片
- 《德国犯罪故事:绳缚》开场就得马赛克,终于有人曝光这变态
发表回复